n113930

2007年12月11日,北京西郊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会议厅里,一场特殊的学术报

2007年12月11日,北京西郊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会议厅里,一场特殊的学术报告会正在进行。96岁的钱学森坐在前排,目光越过讲台,落在角落里一位银发老人身上。

那是89岁的李佩,她穿着深蓝色套装,安静地听着台上关于空气动力学最新进展的报告。这原本是力学所为纪念钱学森从事科研工作70周年举办的学术活动,却意外成了两位老人的重逢。

报告结束后,钱学森让助手推着轮椅来到李佩面前。“李佩同志,好久不见。”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。李佩微微一笑:“是啊,上次见面还是十年前永怀的追思会上。”

这句话让钱学森陷入沉默,他想起1968年12月5日那个寒冷的冬夜,从青海核试验基地返京的飞机在首都机场失事,他的挚友郭永怀遇难。当时救援人员在残骸中发现,郭永怀和警卫员的遗体紧贴在一起,中间夹着装有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公文包,资料完好无损。

两位老人的友谊要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,1941年,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,迎来了师弟郭永怀。两个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导师冯·卡门的指导下,共同研究空气动力学中的跨声速流动问题。

他们提出的“上临界马赫数”概念,解决了当时航空工程中的一个关键难题。这项成果后来被称为“卡门—钱公式”,但钱学森总是强调:“这里面郭永怀的贡献不亚于我。”

郭永怀经常要到西北的试验基地工作,一去就是几个月。由于保密需要,他从不对家人透露工作内容。李佩默默承担起照顾女儿和家庭的重任,从无怨言。

1968年12月,郭永怀完成青海基地的试验任务后急于返京,要赶在次日向周恩来总理汇报。不料飞机在降落时遭遇事故。22天后,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,郭永怀用生命守护的数据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失去丈夫后,李佩把悲痛深埋心底,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。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创建外语教学体系,亲自编写教材,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理工科研究生的外语能力。

许多当年的学生后来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,中科院院士白春礼回忆:“李佩先生的英语课不仅教语言,更教我们如何与国际学术界交流。”

2008年,李佩将与丈夫共同积累的30万元存款全部捐出。她说:“这些钱放在我这里只是数字,用来培养年轻人才有意义。”

钱学森晚年经常想起郭永怀,他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永怀是真正的科学家,他把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。”每年12月5日,钱学森都会让秘书送一束白菊花到郭永怀墓前。

2009年,钱学森去世。临终前他还惦记着李佩:“请转告李佩同志,永怀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。” 2017年1月12日,99岁的李佩在北京逝世。按照她的遗愿,丧事从简,不举行追悼会。但自发前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,其中有白发苍苍的院士,也有年轻的研究生。

2018年,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编号为212797的小行星命名为“李佩星”。在浩瀚宇宙中,“李佩星”与“郭永怀星”遥相呼应,就像这对伉俪生前相濡以沫的身影。
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园里,郭永怀与李佩的铜像静静伫立。每年新生入学,都会来这里献花致敬。一位物理系新生在留言簿上写道:“你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科学精神,什么是家国情怀。”